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29457


2024年7月3日发(作者:览益股市开户)

汶川地震灾后文化产业恢复重建及其影响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

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举国震惊,举世关注。地震使灾区群众

生命和物质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精神文化家园的物质基础受到极大破坏、文化遗产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毁,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受到极大毁坏,文化产业与文化市

场遭受严重损失,灾区群众的文化资源丧失、基本文化权益失去保障。

地震使四川省21个市州中的19个市(州)150个县(市、区)2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

2983万。其中演出展览业、艺术教育培训业、音像业、艺术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10个文

化产业及其他重点文化企业受损机构3990个、面积557719平方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

可统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7.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2.8亿元。与2006年数据对比,四川

文化产业直接经济损失占重灾区文化部门所属总资产的10.62%,占重灾区文化部门所属文

化产业增加值的54.27%。

一 文化产业恢复重建与灾后产业转型

汶川特大地震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发

生的。同时也是在全球进入信息化社会和数字化时代、国内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

文化权利意识觉醒、文化自觉日益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因此,灾后重建必须将文化产

业的恢复与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并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项工作。

1.地理环境的破坏,是产业转型的直接动力

地震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国土利用面积减少,产业发展领

域受限,人口聚集和城镇建设都受到严重影响。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镇建

设的适宜程度,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种类型确定的产

业分区,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占规划总面积的92.4%,人口占61.1%。适度重建区的功

能定位为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建成人口规模适度、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

明的区域。生态重建区的功能定位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主,建成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

贵动植物资源、少量人口分散居住的区域。在上述区域,要减少甚至禁止工业园区和工业企

业,主要发展与生态和环境支撑能力相协调的产业。

发展适应灾后自然环境的产业形态,是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传统农

业和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受地理环境破坏,已经不能持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必然受到

需求下降的牵累,发展速度减缓。只有民生性服务业能够成为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新的增

长点。文化产业是民生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物质资源消耗低,自然环境污染少,就业人口

需求大,民间投资旺盛。灾后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形成遍布灾

区城乡的文化市场服务网络,对于调整灾后产业结构,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

代的重要作用。

2.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汶川地震的核心区,历史上就是汉、藏、羌等多民族聚集区,文化生态相对完好、民族文化

特色鲜明,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推动灾后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能

够促进灾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网络文化产业,减少物质资源消耗,为灾后发展绿

色经济提供新的渠道。推动文化资源与新兴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的结合,能够丰富旅游的内

涵、扩大旅游的增量,为四川灾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建提供核心竞争力。

从灾后产业转型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审视,文化资源是推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战

略资源,能够为灾后产业升级提供可再生的文化保障。应该加大整合力度,加快转化速度,

推动优势文化项目与优秀文化资源的对接。同时,应该加快资本流动速度,促进特色文化品

牌的形成,提高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使灾区富集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

势,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3.推动文化产业重建,为保障民生提供文化支撑

文化产业是恢复重建中的先导产业,在扩大就业、带动文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灾后重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

安等地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建,对于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具有示范作用。藏羌

文化产业项目重建,是推进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重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基

础。推进文博旅游、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创意动漫、古玩艺术、电影院线、艺术教育培训

等优势产业壮大和集聚,是推进灾区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重建对灾区群众多样化

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服务网点,调整优化灾区城乡文化市场网点布局,重建电影

院、艺术品经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市场服务网络,是恢复重

建农村文化市场,满足灾区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 文化产业重建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灾后文化产业和市场重建,必须在重建目标的设定上,充分考虑经济社会重建步伐和文

化发展规律。一方面必须使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得到重建,文化生产体系基本恢复,文化市场

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必须推动灾区文化产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文化产

业结构得到优化,文化产业品牌显著增加,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市场规模提升

网点健全,基本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

1.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灾区文化发展实力

文化产业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从灾区全局

来看,需要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以阿坝—成都—雅安—德阳—绵阳—广元为重点,实施重

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带动战略;二是以文化生产为重点,全面恢复受灾文化产业基地、园

区、机构生产能力;三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基地和园

区,促进产业聚集,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在受灾的

民族地区,可从两方面进行重点推进:一是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特色民族文

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鼓励以藏羌文化为内容的舞台艺术、影视作品、动漫游戏、民族

服饰、工艺品等产品的开发营销;二是恢复重建民族文化产品服务网点,形成民族文化产业

聚集区,发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名城古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建设文化旅游线

路和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内涵,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品牌,壮大藏羌文化

产业,为灾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以重大文化产业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汶川地震发生半年以后,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灾后文化产业

重建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加快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速度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国家汶川大地震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规划》中

确定的79个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25.8亿元资金需求,2259个文化市场网点恢复重建项

目、3.2亿元资金需求,在2008~2009年底前要完成总规划投资量的60%~65%,2010年底

前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按照这样的要求,2009年底前,文化产业项目需完成总数

的60%,总投资15.48亿元;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服务网点项目需完成总数的60%(1355

家),总投资1.9207亿元;艺术教育培训项目完成100%,总投资0.8503亿元。

随后,中央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安排四川文化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引导资金总额为4.18亿元,

需社会融资21.62亿元。2008年中央基金按照30%比例投入四川文化产业1.25亿元。根据

文化产业重建规划,围绕成德绵广雅文化产业带、藏羌文化走廊建设,以三国文化、藏羌民

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2008年对40个项目中的31个文化产业项

目设定了进度安排,中央基金计划投入资金1.2027亿元;艺术培训项目按100%安排,中央

基金计划投入资金471万元。初步预计,上述政府投资将拉动社会的文化产业和市场投资近


本文标签: 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