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29457
2024年7月1日发(作者:灰原哀产业废弃物)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
编制说明
一、背景与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Vehicles,简称
“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
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
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
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
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二)国内外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型应
用,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国
际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欧、美、日在内的汽车工业
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
方向,通过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鼓励等
综合措施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构建了
协调、协作机制。
在规划和战略层面,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实施
-1-
“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产
业发展,2009年和2014年分别以网联化和自动驾驶为重点发布战
略研究计划,并于2016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欧盟议会
早在1984年即通过关于道路安全的决议,并于1988年正式启动了
“车辆安全专用道路设施(DRIVE)”项目,持续资助对智能网联
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2015年,欧盟发布GEAR2030战略,
聚集汽车、IT、通信、保险和政府等方面,重点关注高度自动化和
网联化驾驶领域等推进及合作。日本政府也将自动驾驶和车车通信
作为重要方向和目标,通过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VICS)、先进安
全汽车(ASV)等项目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2014年,日本发布《战
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将自动驾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整车企业,如
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福特、特斯拉、丰田、日产等已经实
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正在普及推动PA级自动驾驶产品的商业化,
部分高端品牌已计划推出CA级自动驾驶产品;各国在整个产业链
上的合作日益加强,相互持股与并购的情况日益普遍,通信、信息、
电子、整车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美国在网联化技术、智能控制技
术、芯片技术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产业上、中、下游实力均衡,
欧洲拥有强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日本则在智能安全技术应
用上较为领先。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工业和
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安排专项资
-2-
金组织实施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化专项及“国政府计划”
项目等,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2015
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了汽车低碳
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并将智能网联汽车与节能汽车、
新能源汽车并列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我国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和
优势,在车载信息服务、车辆自动控制与智能驾驶、车车及车路通
信等不同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目前,国
内一汽、长安、广汽、吉利等汽车品牌虽已开始装备先进辅助驾驶
系统(ADAS)产品;众多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汽车行业,阿里与
上汽在“互联网汽车”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
汽车及生态圈,百度、乐视等企业均推出了智能自动驾驶系统或互
联网概念汽车等。
(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展智能网
联汽车不仅能有效解决道路安全、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
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对电子、通信、软
件、互联网、交通等产业集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举措。智能网联汽
车是汽车和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范应用,代表了
国际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二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网
-3-
联汽车采用先进的探测、控制和通信技术,使得车辆电子化、自动
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带动电子、通信、互联网等相关
产业集群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信息、通信、互联网等技术应用
的新渠道和新平台,涉及电子、通信、互联网、交通等多个行业和
产业,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四是改善汽车乃至大交通
范畴的安全、运输效率、节能和环保效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不仅
提升车辆自身的安全水平、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还将促进实现整
个大交通系统的安全、有序、高效、节能运行。
二、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概况
(一)主要国家和地区标准法规概况
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于2013年5月发布了《关
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政策初步声明》,提出美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
标准法规研究制定的重点,并于2016年12月发布车车(V2V)通
信技术立法征求意见稿,拟推动轻型汽车强制装备车车(V2V)通
信设备。
欧盟先后制定发布关于人机界面原则、车载信息与通信系统原
则等声明以及ADAS开发、试验操作规范(Code)等重要文件,并
于2009年10月授权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欧洲电子技术标准
化委员会(CENELEC)和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针对协作式
ITS服务制定评价符合性的试验方法等方面欧洲标准(EN)。
日本从先进安全汽车(ASV)项目一直到《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
-4-
(SIP)》,都极力推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V2X协同通信和自动驾
驶等一系列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研究制定,同时促进国际相关技术标
准法规的协调与兼容性。
(二)国际标准法规概况
在联合国(UN)框架范围内,道路安全论坛(WP1)对《维也
纳道路交通公约》中有关限制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要求进行修订,
明确将驾驶车辆的职责交给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被允许应用到交通
运输中。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设立了ITS/AD非正式工
作组,统筹智能交通系统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共性问题和法规协调,
并着手修订相关转向法规(UNR79)中关于“禁止使用全动力转向
系统”和“禁止10km/h以上车速使用自动控制转向系统”等限制
条款,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及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消除法规障碍。
在汽车信息安全方面,WP29成立了专门的汽车信息安全(TFSC)
工作组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就业务范畴达
成一致,即联合国汽车信息安全(TFSC)工作组以车辆或车内信息
安全为主、避免车辆受外部侵扰,但不涉及车辆外部的网络安全。
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ISO/TC22)、智能运输
系统技术委员会(ISO/TC204)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标准的
研究和制定积极加强协调,由ISO/TC22侧重基于车辆自身装置而
进行的信息采集、处理、决策和行为的车辆技术领域;ISO/TC204
侧重基于道路交通设施的信息传递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化方面;关于
车辆与道路交通设施的通信及信息共享方面,则由ISO/TC22和
-5-
ISO/TC204两个技术委员会进行沟通与协调。
此外,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美
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等
国际、区域标准化组织也在进行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标准研究、
制定与协调。
(三)我国标准法规概况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负责我国汽车整车
及零部件标准化技术归口和标准制修订组织、管理工作,其下属分
委会先后制定出台了《轻型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及试
验方法》《道路车辆3.5吨以上的商用车报警系统》《汽车泊车测
距警示装置》《汽车用自适应前照明系统》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
一系列国家标准,并成立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标准工作组,
近期以ADAS为重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8)作为归口
管理智能运输系统领域标准的标委会,也组织制定了《智能运输系
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智能运输系统自适
应巡航控制系统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等标准。
此外,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全国通
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SAC/TC260)等也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制定了部分和智能网联
汽车相关的、不同层级的标准。
为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协同实施、有序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
-6-
准体系建设,全国汽标委(SAC/TC114)已正式提出筹建“智能网
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统一归口管理和协调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
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前已完成公示,近期可批复筹建。
三、标准体系构建基本考虑
(一)面向未来技术,避免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约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产业集群,融合了汽车、电子、信息、
通信等不同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技术和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中,
智能网联汽车的范畴也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不断扩展和完善。智能
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考虑未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多样性,采取开
放、融合的态度,以共性基础、关键技术和较为成熟的产品与技术
应用为重点,为未来技术发展预留空间和接口,避免标准体系方案
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约。
(二)以智能化为主,同时考虑智能化和网联化两条路径
智能化和网联化代表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其
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联化”相融合,最终实现替代人类执行全
部驾驶任务。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在智能化方面前期以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和应用为重点,逐步扩展到自动驾
驶(AD);在网联化方面以车内硬件、软件接口、车内通信协议为
重点,考虑车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协议及界面接口。
(三)立足基本国情,适应我国道路交通特点与产业需求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应调查研究我国道路交通特点、
典型驾驶行为、事故形态、用车方式和商业模式等具体情况,充分
-7-
考虑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及技术发展现状,对智能网联汽车关键
技术、产品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确定适合中国的技术发
展路线和应用场景,提出适用我国国情和产业需求的智能网联汽车
标准项目。
(四)科学进行分类,合理确定层级、定位和适用范围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其内容和适用性划分为基
础、通用规范、产品和技术应用及相关标准,按照特定系统或技术
的工作原理、功能等进行归类;根据性质和层级不同,制定国家标
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实现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良好配合与衔接;并对电子、通信、互联网
及智能交通等相关标准提出需求、为体系间相互协调兼容预留接
口。
(五)确定工作进度,加快急需标准项目的研究与制定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
标,以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较为成熟的产品与技术应用标准为重
点,研究制定适用不同产品类别和应用领域的标准要求,依据各种
不同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应用前景分析,确定体系建设
短、中、长期计划及优先开展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协同推进具体
标准的制定。
(六)强化体系协调,实现与其它相关行业标准的兼容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应强化与电子、信息、通信等相
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相协调,在满足电子、信息、通信方面通用
-8-
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汽车独特的使用条件和技术特征制定车载
电子、信息、通信装置及系统的整车级技术标准,并加强与道路设
施、交通控制信号等协调,兼容和支撑智能交通及智慧城市标准体
系的建设。
(七)坚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与协调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应秉承开放合作态度,加强与世
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联合国(U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
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借
鉴国际经验和成果,加大国际标准法规协调力度,积极参与相关国
际标准法规制定,为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战略创造有利环境。
四、标准体系编制过程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根据《深化标准化工
作改革方案》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有关精神和
要求,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工业和
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启动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
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的编制。
在标准体系制定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组织全国
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交通
等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技术机构、行业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
校的专家成立工作小组,共同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研究及
编制工作。
研究和编制工作主要通过国内外公开信息搜集与梳理、企业走
-9-
访和调研、行业技术交流、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对智
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梳理;通过对比分析国
内外相关标准及技术法规、建立方法论、分析技术逻辑结构和产品
物理结构,确立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体
系建设过程中,我们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清
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一汽集团、长安汽
车、吉利汽车、上海国际汽车城,以及奔驰、日产、沃尔沃、电装、
通用、安吉星、宝马等国内外单位和公司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同时
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交通部公路
汽车研究院、公安部交通安全中心和研究所、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
用联盟等电子、信息、通信、交通、公安管理等行业技术机构进行
了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保证了标准体系与其他相关技术及行业的兼
容。
经过多次专题调研、讨论、座谈和行业研讨,共同确定了我国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在充分听取行
业意见的基础上,于2016年提出了我国《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征求意见稿)。
2017年1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就征求意见稿向相关部门征求
意见,共收到来自国家标准委工业二部、工信部科技司、电子信息
司、网络安全管理局、信息通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局等几个部门
的意见及需求反馈25条(不含文字编辑性修改)。总体来看,各相
关部门非常认可该标准体系,认为指南“以汽车为重点和以智能化
-10-
为主、兼顾网联化”的总体思路明确,标准化目标聚焦,提出的基
础类、通用规范类、产品与技术应用类和相关类的标准体系框架较
为合理;并从加强与车联网、信息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相关标准
体系协调衔接角度,对标准体系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和需求。
根据各部门反馈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逐条对照修
改完善,明确通信技术和产品并相应增补标准项目,细化车辆与信
息通信部分接口、协议及安全标准,提高与信息通信及智能交通等
标准体系的兼容性,还对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及标准项目做了优化调
整,并积极考虑与其他相关领域标准的协调,最终形成《国家车联
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年)》(征求意见
稿)。
五、标准体系内容及近期重点工作
(一)标准体系框架
图1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
-11-
如图1所示,本建设指南提出的标准体系包括标准95项,涉
及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和相关标准等方面。
1)基础(100)类标准11项,包括术语和定义(101)标准3
项、分类和编码(102)标准6项、标识和符号(103)标准2项。
2)通用规范(200)类标准28项,包括功能评价(201)标准
4项,人机界面(202)标准3项,功能安全(203)标准6项,信
息安全(204)标准15项。
3)产品与技术应用(300)类标准47项,包括信息感知(301)
标准10项,决策预警(302)标准14项,辅助控制(303)标准
13项,自动控制(304)标准4项,信息交互(305)标准6项。
4)相关标准(400)9项,包括通信协议(401)标准3项,界
面接口(402)标准6项。
(二)近期重点工作
综合考虑我国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应用趋势和产业基础,
未来2~3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先开展标准制定:一是支撑整
个标准体系的基础类、通用类标准,如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术语和定
义、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等;二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比较
广泛的智能网联汽车各类产品和功能标准,如汽车自动紧急制定系
统标准、商用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标准;三是与国家战略规划有
关的技术、产品标准,如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等。近期拟开
展的标准项目制定和研究工作共21项,其中已立项并开展制定工
作标准2项;已提交立项申请的标准7项;已组建研究任务组或已
-12-
启动项目预研工作的标准12项,拟于近期陆续提交标准立项计划。
六、标准体系贯彻落实举措
(一)组织建设
组织全国汽标委于2016年向国家标准委提出了成立智能网联
汽车分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分委会的职责范围主要涵盖汽车驾驶环
境感知与预警、驾驶辅助、自动驾驶以及与汽车驾驶直接相关的车
载信息服务等。国家标准委于2016年12月15目~2017年1月15
日对拟筹建的分委会进行了公示,目前在批复筹建。分委会的建立,
将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相关产业协同的标准协调工作机制,确保
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顶层设计科学、层次结构清晰、
职责范围明确、合作协调顺畅”。
(二)具体标准研究制定推进
在筹建分委会过程中,组织成立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标准工作组”,组织和管理基础和急用标准项目的研究制定。工作
组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技术和应用为重点,已开展行业亟
需的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共21个;与此同时,也针对我国现行法
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
品应用状态进行调查,对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及分布调查,并据此拟
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推进路线图,明确标准制定优先顺序、进
度安排并根据行业发展及时调整。
(三)标准体系的更新与完善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跨界融合的典型,相关
-13-
技术及产业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
式不断出现。为避免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及产业集群的发展形
成制约或障碍,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主要针对基础共性标
准、相对成熟的技术应用或亟待规范的需求为重点,并将根据我国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不定期更新、修订与完善,从而有效
发挥标准对于引导和规范技术及产业发展的作用,促进中国智能网
联汽车技术及相关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助力《中国制造2025》
战略目标的实现。
-14-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 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bdxgw.com.cn/chanye/1719844225y7239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